全新 MG4(参数|询价) 预售 7.38 万起:10 万级纯电两厢车,这次要让 ID.3 和海豚慌了?
纯电紧凑型两厢车市场,终于迎来了 “价格屠夫”。上汽名爵全新 MG4 刚开启预售,就甩出了 7.38-10.58 万元的区间 —— 这个价格,比大众 ID.3 便宜 3 万多,比比亚迪海豚顶配还低,却塞下了更大尺寸、CTB 电池技术,甚至要上半固态电池。对预算 10 万左右的年轻人来说,这台车可能不是 “最优解”,但大概率是 “最划算的选择”。


尺寸:比 ID.3 能装,比海豚大一圈,10 万级空间无对手
选纯电两厢车,空间永远是绕不开的坎。全新 MG4 直接用数据说话:
长宽高 4395/1842/1551mm,轴距 2750mm。对比同级别 “标杆”:


- 大众 ID.3(4261mm 车长 / 1778mm 车宽):MG4 长了 134mm、宽了 64mm,坐进后排,肩膀不用再 “贴贴”,满载 4 人也不挤;
- 比亚迪海豚(4280mm 车长 / 2700mm 轴距):MG4 轴距多了 50mm,腿部空间能多一拳,后备厢常规容积也更大,逛超市买一堆东西不用 “塞夹缝”。
这种 “越级尺寸” 带来的不仅是乘坐舒适,更是实用性的提升。周末带朋友短途出游,后备箱塞下 2 个 24 寸行李箱 + 露营装备毫无压力;后排座椅放倒后,甚至能临时当 “小货车” 拉点长物件 —— 对城市年轻人来说,“小车身 + 大空间” 的组合,简直是通勤和生活的 “万能解”。
技术:7 万级车配 CTB,半固态电池要上车?这波太卷了
别以为低价车就 “没技术”,MG4 偏要打破这个偏见。
CTB 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,这玩意儿最早是 20 万级比亚迪海豹的 “招牌”,现在居然出现在 7 万多的小车上。简单说,这项技术把电池和车身底盘融为一体,好处有三:

- 安全性更强:电池包更坚固,碰撞时不容易受损;
- 操控更稳:车身刚性提升,过弯侧倾更小,开起来像 “贴地飞行”;
- 空间利用率更高:省去传统电池包的冗余结构,车内空间更规整。
更狠的是半固态电池。厂家明确说 9 月公布价格,年内批量交付 —— 这可是行业里 “传说级” 的技术。相比传统液态电池,半固态电池像 “果冻状”,能量密度更高(300-400Wh/kg),冬季续航衰减更少,寿命也更长。如果 MG4 真能把这项技术下放到 10 万级,那比亚迪海豚的 410km 续航、ID.3 的 451km 续航,恐怕都要 “黯然失色”。


动力与智能:120kW 电机够快,8155 芯片不卡顿
MG4 的动力和智能,不算 “天花板” 但足够 “够用”。

六合一电机最大功率 120kW,峰值扭矩 250N?m,最高时速 160km/h。参数上比海豚(130kW)、ID.3(125kW)稍弱,但实际开起来:红绿灯起步轻快,城市快速路超车不费劲,高速跑 120km/h 也稳当。对日常通勤来说,这种动力 “不多不少刚合适”,还能省点电。



续航分两个版本:42.8kWh 电池(437km CLTC)、53.9kWh 电池(530km CLTC)。前者满足一周 5 天通勤(每天 50km)没问题,后者跑个小长途(比如城市周边 200km 往返)不用中途充电,比 ID.3 低配(451km)、海豚低配(410km)都更实用。


智能座舱也没拉胯:搭载高通骁龙 8155 芯片(和 30 万级豪车同款),车机反应流畅,导航、听歌不卡顿;还有 MG×OPPO 智联系统,手机 APP、导航直接 “投” 到车机上,对 OPPO 用户很友好。内饰用了大屏 + 液晶屏组合,简约不廉价,年轻人应该会喜欢。





争议与期待:“杂牌” 标签能被打破吗?
提到 MG,不少人会联想到 “杂牌”—— 这是品牌近些年在国内市场的尴尬处境。但从 MG4 来看,厂家显然想靠 “硬实力” 翻盘:7 万多的价格,给了合资车的尺寸、20 万级的技术,性价比几乎 “无死角”。

如果最终正式价格能下探到 “6 字头”(比如 6.98 万起),那它很可能成为 10 万级纯电两厢车的 “搅局者”:预算有限的年轻人,不用再委屈选更小的海豚;想要合资品质但嫌 ID.3 贵的用户,也多了一个更划算的选择。


总结:10 万级纯电,终于有了 “闭眼入” 的选择?
全新 MG4 的核心竞争力,在于 “全面无短板”:空间够大、技术够新、价格够低,还兼顾了续航和智能。对大多数 10 万预算的消费者来说,选车无非看 “谁给的多”—— 而 MG4,显然把能给的都给了。
它未必能彻底打败 ID.3 和海豚,但至少让这个市场的 “性价比门槛” 抬高了一个档次。如果上市后品控不掉线,这台车很可能成为 MG 品牌 “翻身” 的关键。
你觉得 7.38 万起的 MG4,能火过海豚吗?来评论区聊聊~












